商品名称: | 硅谷之谜 | 开本: | 16开 |
作者: | 吴军 | 页数: | |
定价: | 59 | 出版时间: | 2015-11-26 |
ISBN号: | 9787115410924 | 印刷时间: | 2015-11-26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1次1次 |
这是一本颠覆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认识、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的好书。作者吴军通过介绍硅谷成功的秘诀,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方法论。
近年来,吴军从技术和管理人员变成了投资人,他对IT领域,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因而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根据这些年在硅谷所获得的**手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了长期以来
令大家深感困惑的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为什么硅谷在全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复制?
《硅谷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在《硅谷之谜》中,吴军站在一个*高的层次,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把硅
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宽容叛逆、宽容失败、多元文化和拒*平庸。这些特点造就了硅谷几十年的长盛不衰。
这是一本颠覆人们对信息时代的认识、对创新和创业的理解的好书。作者吴军通过介绍硅谷成功的秘诀,揭示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方法论。
近年来,吴军从技术和管理人员变成了投资人,他对IT领域,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因而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根据这些年在硅谷所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了长期以来
令大家深感困惑的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为什么硅谷在全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复制?
《硅谷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或姊妹篇。在《硅谷之谜》中,吴军站在一个*高的层次,仔细分析了硅谷的起源和发展,对硅谷的创新力进行了深刻剖析,把硅
谷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并且解释了为什么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宽容叛逆、宽容失败、多元文化和拒*平庸。这些特点造就了硅谷几十年的长盛不衰。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一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佳商业图书”奖。《数学之美》荣获**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及“2014年中央国*机关党员干部推荐书目”。《文明之光》荣获2014“中国好书”。
I 序 言 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
VIII 前 言 从《浪潮之巅》到《硅谷之谜》
1 *一章 硅谷的奇迹
硅谷地区面积狭小,人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5%。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地区却创造出了人类科技史和工业史上的奇迹。这些传奇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那些传奇人物每天都在不断地涌现。硅谷始终不竭的创新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让人渴望探知“庐山真面目”。
*一节 硅谷的明星公司
第二节 硅谷的顶*大学
第三节 硅谷的风险投资
第四节 硅谷的产业变迁
36 第二章 宛若似真的分析
为什么硅谷会出现在旧金山湾区?为什么全世界其他的地方难以复制它的模式,或者说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和它匹敌的创新中心?目前,各种媒体在分析硅谷时,都做了一些人为的取舍
和缩放,故意放大那些冠冕堂皇却并非关键的原因,却又把一些非常重要而拿不上台面的原因给回避掉了,这便产生了误导,以至于很多科技园在试图复制硅谷时都难以成功。
*一节 硅谷成功的气候说
第二节 斯坦福之说
第三节 风险投资说
第四节 政府扶持说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说
第六节 波士顿地区并没有出现硅谷
61 第三章 硅谷的起源
IBM公司恰巧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时就在美国西海岸开设了研发中心,从而让旧金山湾区占到了天时;而当时在世界气候*好的地方居然空着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提供给未来的新技术公司使用,因此又占到了地利;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靠自己的名气聚拢了一批世界上***的技术人才,然后又把他们赶出去办了公司,这件事为湾区日后成为硅谷准备好了人的因素。
*一节 硅谷前传
第二节 天时与地利
第三节 怪才和叛徒
第四节 仙童公司
84 第四章 硅谷的发展
硅谷在3.0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繁荣,以至于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它可以独善其身,这似乎已经跳出了世界各地区都难以避免的“从兴起,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周期律。在硅谷3.0时代,创业不再是一件难事,创业者们只要做好两件事即可:*一,想出真正有创新的点子,并拥有过硬的技术;第二,以*快的速度去实现它。
*一节 硅谷1.0 ——信息革命的前夜
第二节 硅谷2.0 ——信息时代
第三节 硅谷风险投资自身的发展
第四节 硅谷3.0 — 后互联网时代
126 第五章 硅谷的奥秘(上)—— 硅谷的独特之处
外界谈论硅谷时,总是会提到“车库文化”这样一个名词,因为在早期一些介绍硅谷的文章和书中是这样宣传的。其大意是,一些辞职的员工(或尚未全职工作过的年轻人),为了节省办公成本,租下一户人家的车库作为办公室来创业,*后获得了成功。这个说法颇具误导性,是关于硅谷的几个大谎言之一,因为大部分从硅谷走出的伟大公司都不是这样办起来的。
*一节 叛逆和宽容
第二节 多元文化
第三节 拒*平庸
168 第六章 硅谷的奥秘(下)— 硅谷的企业文化和情怀
硅谷的人们常常会用一种试错法来尝试新的东西,那里的人们常常开动脑子把很多可能性都想到后,不断尝试,直到成功。采用这种方法去创新,需要有人为失败买单,这些买单者通常是大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和做事情的那些人。宽容失败带来的好处是,创新者会走通其他人不敢走的路。
*一节 宽容失败的文化
第二节 工程师文化
第三节 不迷信权*
第四节 扁平式管理
第五节 世界的情怀
201 第七章 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
思维的形成需要时间,摆脱对一种思维的依赖同样需要时间。虽然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很多人也言必称信息时代,但是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依然难以摆脱工业时代形成的拥有生产资料的那种优越感。比如很多地方政府在创办科技园时以提供免费场地作为吸引人才的诱饵,骨子里便还是认定场地这种生产资料在经营活动中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真正伟大的公司却不是这样扶植出来的。
*一节 牛顿和机械思维
第二节 泰勒管理理论
第三节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剖析
229 第八章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对于信息时代企业和商业出现的各种现象,很容易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解释清楚。硅谷有幸诞生在三论被提出之后,因此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来指导其发展,这是硅谷成功的根本原因。硅谷成功的奥秘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在于,我们需要需要承认各种不确定性,需要利用数据和信息消除它们,而不是采用过去那种顶层设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节 三论与管理
第二节 从预测到反应,从局部到整体,从控制到通信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企业制度剖析
第四节 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279 索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吴军的《硅谷之谜》一书特别有现实意义,相信各种身份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IT产业发展变迁以及*新的科技动态,*有利于把握未来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科技产业的认识,尤其是对依然热衷于做规划、做设计的领导们,敲响了警钟。相反,当我们真正掌握了硅谷成功的秘诀之后,我们并不需要复制一个硅谷,而只需要借鉴它的经验,就应该能创造出伟大的公司,建立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创新之都。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硅谷的创业者们利用无限联通的网络、巨大的计算资源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帮助硅谷不断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刺激这些因素的生长。模式一直在演化:从谋定而动演化到容忍失败和叛逆;从增量改进演化到强调颠覆创新;从完善管理的流程和规定,演化到尊重个人、平等合作;从完备的理论研究,变化到注重可用的产品。
邹欣/微软Windows中国工程团队首席研发总监
《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作者
硅谷是被过度“开采”的题材,要写出“谜”的深意是难上加难。选题《硅谷之谜》,既要融入那方水土那方人、零距离体悟,又须拉开距离、产生思考的纵深空间—只有吴军兄有这个条件和能力。书的第*部分写硅谷的起源与发展,是《浪潮之巅》的春秋笔法。第二部分写硅谷的文化和情怀又有《文明之光》中浓浓的人文之风。*后部分拔高到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初看似有李善友老师互联网世界观的痕迹,实则形似而神不似,作者从系统科学老三论与硅谷形成的时间先后切入,独辟蹊径地探讨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至此方恍然大悟,这才是硅谷真正的谜底。
吴甘沙/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前言
从《浪潮之巅》到《硅谷之谜》
我在《浪潮之巅》一书中,介绍了硅谷的很多公司,并通过这些公
司侧面介绍了硅谷。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想写一本正面介绍硅谷的
书,但是,由于这类书实在太多,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
切入点,从而深入剖析硅谷的奥秘。所幸的是,自从2012 年我回
到Google 之后,接待了许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
地的参观、留学和游学团体,给他们讲了几十堂介绍硅谷的课程,
同时我也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给那些想要创业的人
开设了关于创业的入门讲座。学员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我根
据大家关心的问题,心中的困惑,以及我所了解到的中国各级政府
部门、各个企业以及很多创业者在扶植创业和自己创业中遇到的问
题,结合我在硅谷所看到和听到的,将硅谷的奥秘总结成《硅谷之
谜》一书,算作是《浪潮之巅》的续集。
在书中,我首先介绍了硅谷的奇迹。硅谷的奇迹不在于它产生的
GDP 有多高、技术有多**,而在于它不断地创造卓越,这既包
括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超**的大学,也包括那些拥有世界
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硅谷的奇迹还在于,自诞生以来,硅谷在历次
技术革命中都没有落伍。这些才是硅谷独*无二的地方。那么是什
么造就了硅谷的成功呢?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原因。那些原因有
的多少有点道理,有的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如果按照
那些分析的结论重新打造一个硅谷,是一定不会成功的。硅谷一定
还有它**的特质,是这些特质成就了它。因此,在剖析了他人给
出的硅谷成功奥秘之后,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给出了硅谷的
几个特质。
首先是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在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仙
童公司的作用独*无二。旧金山湾区**之所以叫硅谷而不是什么
其他的谷,就是因为有仙童公司。虽然**知道仙童的人未必很多,
但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全世界90% 以上的半导体行业巨头的领
导人都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可以说仙童是“半导体公司之母”。
仙童公司的出现和后来的衰落,都是叛逆的结果。**的“八叛
徒”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出走,成立仙童公司,后来又都再次叛离
他们自己创立的仙童公司,创办出英特尔等一系列半导体公司,这
一切,无不体现着叛逆的精神。在硅谷地区,没有形成上纽约地区
的IBM 或者新泽西地区的AT&T 这样的巨无霸型超级垄断公司,
却通过由母公司派生出众多公司,创造了整个地区的繁荣,背后靠
的就是这种叛逆的精神。当然,这种叛逆精神能够在硅谷生长,除
了硅谷的移民在历史上具有冒险精神外,*重要的是硅谷对叛逆的
宽容。
硅谷在社会环境方面和企业文化方面一大特质是对失败的宽容。整
个美国对失败都相对宽容,硅谷则做得*好。对失败的宽容不仅仅
体现在风险投资者对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宽容,还体现在公司内部的
日常工作中。硅谷公司愿意承担风险,去尝试别人不敢设想的事情。
而这也正是**中国公司普遍缺失的。没有对失败的宽容,也就没
有伟大的发明创造。
硅谷的第三个特质是多元文化。硅谷地区虽然从领土主权上来讲属
于美国,但是从商业、移民的来源、做事情的方法等诸方面来看,
它*应该被看作是全世界的硅谷,而不仅仅是美国的硅谷。很多中
国的各级领导来硅谷都喜欢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创造力如何
超过美国?我的看法是,在**层面,**已经很难讲中国和美国
谁*具有创造力了。但是,那些领导实际上是在把硅谷等同于全美
国来跟中国做比较,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因为硅谷实际上是全世界
创造力的浓缩,并不完全代表美国。我也曾经向中国的一些领导人
建议,中国如果要想打造一个真正的硅谷,甚至是比硅谷*卓越的
开发区,*好的办法就是给100 万印度人、100 万犹太人发绿卡。
这里我想提的有关硅谷*后一个、同时是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追
求卓越。硅谷地区过去的生活成本和办公成本都很低,自从半导体
行业兴起后,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原有的支柱型产业的竞争力渐渐
衰落。好在硅谷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保护现有产业的举措,而是通
过市场的力量,不断淘汰旧的行业,把有限的资源让给那些竞争力
*强、利润率*高的企业。类似地,硅谷也在不断淘汰过时的人员,
从全世界吸收新鲜血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硅谷地区便形
成了只有卓越才能生存的文化。
这些特质是硅谷独*无二的,也是硅谷成功的真正原因。至于为什
么硅谷能够做到上述这几条,*重要的原因,是它诞生在计算机被
发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论”)被提出之后。在此之
前,硅谷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也因此很少受到过去大工业时
代各种管理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反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独辟蹊径发展出特有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
用三论的视角来观察硅谷的各种现象,就很容易理解硅谷那些看似
令人费解的行为方式了。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我对比了工业时代的
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以及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信息论、系统
论和控制论(三论),并且以它们为工具,分析了大工业时代的企
业制度特点和信息时代硅谷的制度特征。需要指明的是,这类观点
在很多管理学著作中早已有人论述过,尤其是在那些将三论应用于
管理学的著作中,不过李善友教授将牛顿力学和现代工业制度相关
联的思路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在此也向他表示感谢。
我每次给学员们讲课时,*后都要告诉大家,硅谷是无法复制的,
也完全没有必要复制。中国很多地区,包括一些创业园区,在创新
上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必要再造一个硅谷。当然,硅谷的经验却
值得中国IT 行业的各级从业人员借鉴。只有真正领悟了硅谷的这
些精髓之后,再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探寻创新之路,才有可能超
越硅谷。
本书能顺利出版和很多人的努力分不开。在此我要感谢出版团队的
全体人员。JUSTPUB 的周筠老师不仅帮助我完成并出版了《浪潮
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和《大学之路》,也是我和读者
联络的桥梁。这次出版《硅谷之谜》,她先后多次审阅全书,从整
体结构到具体内容都提出了大量修改建议。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
复博士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并且在百忙中为本书
撰写了序言。人民邮电出版社从社长、总编到编辑、发行人员在合
作中一直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尤其是信息分社的刘涛和俞彬两位
领导,以及陈冀康、蔡思雨等朋友。JUSTPUB 的特约编辑李琳骁
先生极其认真负责,他细心查找和确认书中的资料数据,还和周筠
老师一道帮我反复润色文字,付出了大量心血。胡文佳女士为我排
版了多本图书,每一次她都不厌其烦地调整版式,尽*大可能把全
书排得美观。**书法家、瀚海智业投资管理集团的董事长王汉光
先生一直热心地在IT 行业宣传推广我的作品,并且为本书题写了
书名。本书封面依然是与我们长期合作的上海Sigma Marketing 公
司邹政方先生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母亲朱秀珍女士、我的夫人张
彦女士、我的女儿吴梦华和吴梦馨,以及我的弟弟吴子宁博士对本
书出版予以的支持。
本人的视角和思考必有局限之处,书中恐多有不足,还请读者朋友
多指正。同时,关于硅谷成功秘诀的探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
课题,《硅谷之谜》的成书,是对这一课题的抛砖引玉,期待*多
朋友的参与。
吴军
2015 年11 月于硅谷